首页

免费女王s视频

时间:2024-05-01 02:09:18 作者:“五一”假期期间 预计日均超2.7亿人次跨区域流动 浏览量:39502

  央视网消息:“五一”假期快到了,交通运输部4月2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五一”假期,预计日均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2.7亿人次以上,公路出行仍是主力。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表示,“五一”假期全国公路网运行将呈现四个特征:一是公路网出行总量大,自驾出行比例高。预计假期期间日均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2.7亿人次以上,超过2023年、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自驾出行比例将达到8成左右。二是路网车流集中,跨省出行多。预计“五一”期间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约为6350万辆,约为平日流量的1.8倍,流量峰值预计6700万辆,呈现省内短途与跨省中长途出行交织的特点,跨省出行较清明节假期明显增加。三是营业性客运快速恢复,高位运行。营业性客运量预计日均超5700万人次,超过2023年同期水平,达2019年同期的9成,铁路、民航客运量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四是潮汐特征突出,拥堵时段明显。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郭胜介绍,预计“五一”假期出程和返程在时间、流向分布上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前两日主要集中在上午10时至12时,后两日集中在下午16时至18时,为易发生拥堵时段。预计北京、上海、广州等人口密集城市进出城及机场高速公路易发生拥堵缓行。重庆、杭州、西安、长沙、青岛等热点旅游城市周边高速公路以及通往热门景区的路段将承担较大的车流。

  加强拥堵路段监测预警 提高事故处置效率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交通部门将加强拥堵路段的监测预警和疏导管控,对易受恶劣天气影响、事故多发的节点路段,加密设置临时清障救援急救点。

  “五一”期间,交通运输部表示原则上不安排公路养护施工作业,确需实施的,尽量采取夜间施工或快速施工方法。确保收费站收费车道全部正常运行,联合公安等部门就重大节假日期间轻微事故快速处置、简易赔偿等事项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提高事故处置效率。同时,加强拥堵路段的监测预警和疏导管控,提前制定分级疏导管控方案,优化高速公路清障布局并实施快速清障,提前研判高速公路易拥堵、易受恶劣天气影响、事故多发的节点路段,适当加密设置临时清障救援急救点。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郭胜表示,预计今年“五一”充电需求较大的公路服务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周边区域路网,服务区充电高峰时段主要集中在每天的11时至18时。

  此外,交通运输部还将挖掘现有车道通行潜力,结合收费站实际和车流特点,推广和引导货车通行高速公路最右侧车道、探索利用潮汐车道解决高速公路双向通行流量不均衡造成的拥堵等。并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区域协调联动,及时共享通行管制等信息,遇恶劣天气避免简单“一封了之”“一禁了之”。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国开行:提升服务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质效

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鲜明提出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

比预制菜更可恨的,是承包学校食堂的“小舅子”

沈德法出生于1965年1月,工商管理硕士,正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曾在浙江建投子公司浙江省建工集团任职,曾任浙江建工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等职。

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持票观众规模约为32万人

赵杨在致辞中称赞华侨华人为比利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希望侨团侨社全面参与当地生活,促进中比人民相知相亲。德克罗和德弗里斯哈沃在致辞中祝贺龙年新春,愿助力比中民心相通,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证监会将对操纵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进行精准识别、严厉打击

习近平指出,中德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两国市场高度依存。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风险”,而是双方关系稳定的保障、开创未来的机遇。无论是机械制造、汽车等传统领域,还是绿色转型、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两国都有合作共赢的巨大潜力亟待挖掘。双方应该发扬互利共赢的鲜明特色,彼此成就。中国出口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中德两国都是以实业立国,都支持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双方要警惕保护主义抬头,坚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多探讨合作。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希望德方为中国企业赴德发展提供公平、透明、开放、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中德在世界多极化问题上有不少共通之处。多极化本质上应该是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道路的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中德应该独立自主开展多边领域协作,推动国际社会用实际行动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冲突等全球性挑战,为世界的平衡稳定作出更多贡献。

中国成功发射中星6E卫星 “升级版”长三乙火箭首发告捷

C919大型客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我国首台获准上市的国产质子治疗系统、世界首台2米PET-CT分子影像设备、通用人形机器人GR-1……这些上海科技创新的“闪亮名片”,充分彰显着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与担当。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